四川省中國青年旅行社為您提供:成都九寨溝、峨眉山、稻城-亞丁、海螺溝、四姑娘山、西藏、昆明麗江、三亞、四川成都周邊旅游咨詢服務及最新旅游報價!
李 冰
(生卒年月不詳)
戰國時期杰出的水利專家。秦昭王時任蜀守,精通天文地理,善于治水。上任不久即領導和組織人民在古蜀國水利建設基礎上,大興水利。首先是修建位于灌縣境內岷江上游的都江堰。主要措施是將江心淤積的沙洲改造成魚嘴形的壩,故名魚嘴,迎合水流將岷江干流分為內外兩江,控制內江江水,避免洪水之患,通過支流兼收灌溉航行之利。渠首工程后延部叫金剛堤,堤尾筑有一條橫亙于內外江的堰埂,稱飛沙堰,起泄洪作用,保持內江正常流量。內江出水口稱灌口,也叫寶瓶口。寶瓶口、飛沙堰和魚嘴為都江堰三大主體工程。還在成都平原修治許多分水渠道,形成一個完整的灌溉網絡。此外還主持青衣江的溷崖,導治什邡等縣的洛水和邛崍等縣的汶井江。這一系列的大規模水利建設,便利了灌溉和航行,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使成都平原成為“沃野千里”的“陸海”,不知饑饉的“天府”。他還在蜀發展食鹽生產,治理蜀郡成績顯著,千百年來一直受四川人民崇敬,被尊稱為“川主”,各地還修有“川主祠”,以表達對他的懷念。
文 翁
(生卒年月不詳)
廬江郡舒縣(今安徽舒城縣)人,漢景帝末任蜀郡守。鑒于蜀郡文風不盛,在成都首創學官,正式建立學校,招收各縣子弟入學。同時派遣張權等人到京師學習儒家經典和法令政策,學成回蜀任教師。為了鼓勵青年入學,規定入學者可免除徭役,成績優秀者可以為吏。此后蜀郡文風大盛,“比于齊魯”。影響所及,巴郡、漢中也先后建立學校,朝廷命令全國仿效。文翁所立學校名“石室”,又名“玉堂”,今成都石室中學,相傳即在其舊址。
落下閎
(公元前140-前87年)
姓落下,名閎,字長公,閬中縣人。以歷算和天文學的杰出成就著稱于世,為我國最早的歷算學家。創制“太初歷”,于西漢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冬至正式頒行,把當年改為太初元年,共施行189年,是中國歷史上有文字可考的第一部優良歷法。在改創新歷的全部過程中,他承擔了天文觀測儀器的改制和天象觀察、巨額數據的整理推算等主要工作,創制了天文觀測儀,即著名的“落下閎渾儀”。該儀器,為我國古代的重要宇宙觀——“渾天說”奠定了科學的理論基礎,成為當時關于宇宙結構的先進學說。他在實測的基礎上,考訂歷代重大的天文數據,改革了不合理的歲首制度,改定為從孟春正月為歲首,即《太初歷》一年的開始,依照春、夏、秋、冬順序,至冬季陰歷十二月底為歲終,使農事與四季的順序相吻合,有利于農業生產發展。其次改革了置閏方法,使節令、物候與月份安排得更為準確。《太初歷》采用的歲首和科學的置閏法,我國的陰歷一直沿用至今。他通過巨大天文數據測定,在天文學史上首次準確推算出135月的日、月食周期,即“朔望之會”,認為135個朔望月中,至少有23次日食,根據這個周期,人類可以對日、月食進行預報,并可校正陰歷朔望。
司馬相如
(公元前179-前117年)
字長卿,蜀郡成都人。漢賦的奠基人。成年后到京城為漢景帝的“武騎常侍”,陪皇帝打獵,以身體不佳為由辭去職務,東游梁國,封作賓客。當時梁國為全國文學活動中心,在此常與文人交往,寫下不少作品,其最有名的是《子虛賦》。梁王死后回臨邛,在此識卓文君,相愛后因未得家庭同意,遂私奔成都,不久又回臨邛,開一家小酒店度日。寫下了追求愛情反抗市俗的千古佳話。漢武帝即位后,他傾注全力寫成《天子游獵賦》上奏,極得賞識,即封為郎,嗣為中郎將,負責開發西南夷。公元前127年,又回成都,為說服那些不贊成開發西南夷的蜀人,又寫了《難蜀父老》的名篇。
揚 雄
(公元前53-18年)
字子云,西漢文學家、哲學家、語言學家。蜀郡成都人。成帝時任給事黃門郎。王莽時任校書天祿閣,后召為大夫。早年作《長揚賦》、《甘泉賦》、《羽獵賦》,形式上模仿司馬相如的《子虛》、《上林》等賦。后來主張一切言論應以“五經”為準,鄙薄辭賦,轉而研究哲學,作《法言》,提出以“玄”作為宇宙根源的學說,強調如實認識自然現象的必要性,在社會倫理方面,批判老莊“絕仁棄義”的觀點,重視儒家學說,認為“人之性的善惡混。修其善則為善人,修其惡者為惡人”。于語言學方面,著有《方言》,敘述西漢時代各地方言、為研究古代語文的重要資料。
陳 壽
(233-297年)
字承祚,巴西郡安漢(今南充)人。自幼師從著名學者譙周,學習研究過許多古代文獻典籍。成年后,在蜀漢任衛將軍的屬官主簿,管理軍府中的文書,后來成為皇帝身邊管理奏章的重要官員。蜀國后期,劉禪將其降為“書佐”(無級別的文書小吏)。建立晉朝后,晉武帝籠絡人才,舉他為孝廉,出任佐著作郎,負責編修國史。在任內撰寫了《益部耆舊傳》,受晉武帝贊賞,升為佐著作郎。不久調任平陽侯相,繼續收集整理諸葛亮的史料,于泰始十年(274年)編成《諸葛亮集》24卷,共10多萬字。280年開始撰寫三國史書,歷時15年終于撰成《魏》、《蜀》、《吳》三書,后人合稱《三國志》。一生中著作甚豐,多數散失,只有《三國志》保存完好,流傳至今,被視為史學名著“四史”之一。
李 雄
(273-334年)
cong(陰平,“宗”下加“貝”)人,西漢時期人稱“板dun(去聲,“木”旁加“盾”)蠻”,活動于嘉陵江上游。西晉永興元年(304年),他以成都為首都,正式稱皇帝,國號大成。稱帝推行“寬和政役”的政策,注意安撫民眾,并有容人之量,對曾經叛亂的將領,只要他們真心悔過,亦予以量才錄用;善處境內各民族關系,雖在領導層中多是cong氐等少數民族,但采取進步的政策,廣泛吸取漢族先進文化,消除民族的軫域和偏見。在經濟上采取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在此基礎上,提出興辦學校,提倡設立學官,并設置史官,著名歷史學常璩就是大成政權的史官。
常 璩
(約291-361年)
字道將,東晉蜀郡江原小亭鄉(今崇慶三江鎮)人。李雄在四川建成漢政權后,任史官,依據李雄時圖籍版檔,撰《梁益三州地志》、《巴漢志》、《蜀志》、《南中志》等多種。到李勢時,官至散騎常侍,出入宮廷,侍從皇帝,傳達詔令,掌理文書。347年,桓溫伐蜀,勸李勢降晉,受桓溫器重,授以參軍職。入晉后,隨李勢居建康。當時東晉朝廷重中原故族而輕蜀人,時受歧視,逐懷憤刪削舊作,成《華陽國志》,旨在贊譽巴蜀文化悠久,人才濟濟以反抗建康士流對蜀人的輕藐。資料新穎可靠,敘述得法,文詞典雅,成為聞名中外、影響深遠的史學巨著。《華陽國志》全書12卷,附錄1卷,是研究我國西南少數民族的重要史料和現存最早的以“志”為名的地方志專著。
何 稠
(生卒年月不詳)
字桂林,隋代郫縣人。隨文帝開皇年間,奉命仿造波斯(今伊朗)金線錦袍,大大超過原物,受到贊賞。當時朝廷力圖恢復琉璃磚瓦的生產,一般匠人不敢試制,他潛心研制終于成功,恢復了琉璃磚瓦制作的傳統技術。后奉隋帝命參與規劃、設計并指揮建造從長安至江都置行宮40余所。608年隋煬帝“出塞巡長城”,命其主持行殿和六合板城的工程。612年隋煬帝出兵高麗,命兼領右屯衛將軍,高麗軍隊據遼河堅守,他兩日內監造成浮橋,使隋軍及時渡過遼河。他一生“智思精巧”,造作又異常神速,并富有創造性,對中國建筑制造業的發展,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陳子昂
(661-702年)
字伯玉,射洪縣人。少時任俠尚義,后專心讀書,數年間學業大進。21歲游學深造。24歲時考中進士。武則天臨朝稱制,欣賞其才華,授官至右拾遺。嗣因對朝政弊端提出嚴厲批評而遭下獄。在獄中仍然想報效國家,提出請纓殺敵,得到武則天同意,隨武攸宜征契丹。他建功立業心切,提出帶一萬人出師征戰,被誤認為懷有個人野心,而被武攸宜貶為軍曹。政治上失意,壯志難酬,遂以其獨特的才華,憤怒的感情,創作出不朽的詩篇,為唐代詩歌革新開辟了廣闊的天地。特別是《登幽州臺歌》完全擺脫六朝綺靡余風,恢復魏晉風骨。668年以父年老為由,回到故鄉,在射洪西山種樹、種藥為生。后被誣入獄,死于獄中。
梁令瓚
(生卒年月不詳)
唐代天文儀器制造家、畫家。他創造的黃道游儀,為唐代先進歷法《大衍歷》的編修提供了先決條件;他同高僧張遂(一行,683—727年)合制的“水運渾天”儀,是當時中國獨有的天文鐘,在世界天文學史上有劃時代的意義。他的繪畫可和著名畫家吳道子媲美。唐玄宗命僧一行主持改歷,因“無由測候”而沒法著手。梁令瓚時任率府兵曹參軍,是天文業余愛好者。他仔細研究了前人所制天文儀器,經過試驗、比較,按自己的設想,繪制了圖樣,又用木料制成模型,即“黃道游儀”,經過常規演示,甚為精密。皇帝派一行和梁令瓚主持,鑄成金屬黃道游儀。用它測量28宿距天球極北的度數,在世界上第一次發現了恒星位置變動的現象,比歐洲要早約1000年。黃道游儀的成功,解決了“無由測候”的矛盾。一行根據大量觀測數據,進行統一歸算,終于寫出《大衍歷》初稿,后由歷官整理成書,頒行全國,在唐朝行用了29年后傳入日本,行用近百年。他在天文儀器制造史上另一偉大貢獻,是在和一行制造渾天儀的同時,發明了自動報時裝置,它是全世界最早的機械鐘。
李 白
(701-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5歲隨父入蜀,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縣)青蓮鄉。20歲前在家讀書學劍,20歲后在川內漫游,25歲遠游出川,再也沒有回來。但一生對四川懷著很深的感情,很多膾炙人口的詩歌如《蜀道難》、《登錦城散花樓》都是以四川為題材的佳作名篇。在長期漫游中,對社會生活多所體驗,其間曾受推薦于天寶初供奉翰林。但政治上卻不受重視,又受權貴讒毀,僅年余即離開長安。安史叛亂中懷著平叛志愿曾為永王幕僚,因此受牽累,流放“夜郎”,途中遇赦東還。晚年飄泊困苦。李白的詩對統治集團表現強烈不滿,作了尖銳的批判;指斥安史叛亂,謳歌維護國家統一的正義戰爭;善于描繪壯麗的自然景色,表現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語言流暢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化,構成其特有瑰瑋絢燦的色彩,富有積極的浪漫主義精神,創導了一種新的詩歌風格,擴大了詩歌的境界,將唐詩推向新高峰,也是中國古典文學寶庫中的重要瑰寶。
薛 濤
(768-831年)
字洪度,唐代名女詩人,生于長安,幼時隨父宦寓成都,8歲曉音律,14歲有詩名,此時父歿,家道中落。18歲時西川節度使韋皋慕其詩名,延入飲酒賦詩。之后許多節度使都很贊賞她的詩,時常出入幕府,有“女校書”之稱,引起許多大詩人的注意。當時詩壇名家白居易、杜牧、劉禹錫等都常與她有詩歌唱和,9歲能文的元微之更和她結為詩侶。她天才極高,個性極強,不甘為權貴玩物,終因觸怒節度使劉關被逐放松川,一年后又回成都居浣花溪,著女冠服,深居簡出,種菖莆,取溪水制創一種紅色精美小箋,人稱“薛濤箋”。此時詩作更多,并傳入朝鮮、日本。晚景平靜,死后詩名更揚。她的詩作共500余首,歷代刊刻《洪度集》只幾十首,多數失散。
李 珣
(生卒年月不詳)
先祖是波斯人,其父隨唐僖宗入蜀。他生長于梓州(今三臺)。少年時代即有詩名,著有《瓊瑤集》,已佚。今存詞50余首,載《花間集》及《樽前集》中。他家祖上賣香藥(即海藥),受家庭熏陶,參考古籍幾十種,撰寫《海藥草本》6卷。書在南宋末年亡佚。由賴傅肱《蟹譜》、唐慎微《證類本草》等書的征引,才得保存部分內容。今人范行準有輯本,據他統計,《海藥本草》所載藥物現在還存124種。
黃 筌
(約903-965年)
字要叔,成都人。17歲時,即以繪畫得名。其畫不墨守成規,敢于創新。善于寫生,自成一派,成為五代時期畫壇群英中的佼佼者。繪畫技藝十分全面,花鳥、山水、人物無所不能,而以花鳥和草蟲最為馳名。其繪畫有形神高妙、格調富麗的藝術特色,因而廣受推崇,皇室曾作為最貴重的禮品贈給其他國君。北宋統一中國后,與其兩個兒子和兄弟均入宋朝翰林圖畫院,并以黃筌父子的藝術體制,作為翰林圖畫院中繪畫作品優劣的取舍標準。其藝術風格和表現內容大多為宮廷中的異卉珍禽,采取工筆“勾勒法”。黃氏父子從五代至宋初繪畫創作長達半個世紀,在花鳥畫中形成黃體流派,影響很大。
彭 曉
(生卒年月不詳)
字秀川,自號真一子,五代后蜀永康軍(今四川彭縣)人。先后任朝散郎、祠部員外郎。“善修煉養生道”,對中國古代煉丹術很有研究。撰寫《周易參同契分章通義》3卷、《周易參同契鼎器歌明鏡圖》1卷。對汞、鉛二元素的化學性質及變化的認識結論比較合于實際,與現代科學的解釋亦較接近。是中國古代杰出的化學家。
王小波
(?-994年)
青城縣味江(今都江堰市西南)人。自幼靠種茶販茶為生。北宋政府下令禁茶出境,斷了茶農的生計。他于993年2月領導貧苦農民在青城縣揭桿起義,號召說:“吾疾貧富不均,今為汝均之!”首次提“均貧富”的斗爭口號,很快得到響應,起義軍迅速發展至數萬人。先攻占青城縣城,然后率部轉戰邛州、蜀州所屬各地。在攻打江源縣的激戰中,額部被射傷,仍奮勇殺敵,一箭射死敵主將。后因傷勢過重身亡。王小波死后,眾推其妻弟李順為領袖。李順繼續實行“均貧富”的主張,率眾攻占成都,稱大蜀王,擁眾至數十萬。995年,起義軍遭官兵鎮壓,李順被俘犧牲。
蘇舜欽
(1008-1048年)
字子美,中江縣人,北宋詩文革新前驅。慷慨有大志,反對當時承襲晚唐以來不良文風,喜讀韓、柳文章并模仿習作。1029年任太廟齋郎,不顧地位卑微擊鼓上書反對重建“玉清昭應宮”,后又上書建議改革科舉考試制度。仁宗不納,下詔嚴禁“越職上書言事”。1034年中進士。不久又上書請收回嚴禁越職上書言事詔,還上書指責升任的正副宰相。1040年任開封大理評事,其間又對房宅分配和西夏戰事提出意見。1044年范仲淹推薦他為集賢校理,上任后向范仲淹提出整頓軍隊,廣開言路,改革財政等7項具體建議,被納為十事上書仁宗,得到采納,“慶歷新政”開始。繼遭權貴反對,借機誣陷他,被削職為民,“慶歷新政”也就結束。1045年于蘇州建“滄浪園”,吟詩作文。他擅長書畫,草書堪稱一絕。文學改革中,致力于散文的古文運動,詩歌方面發揚《詩經》、《離騷》的傳統。他的詩歌以關心現實生活為特點,題材廣泛,藝術上豪邁奔放,清新剛健,充滿愛國熱情。歐陽修將其遺作成集,評曰:“斯文,金玉也!”
文 同
(1018-1079年)
梓州(今鹽亭縣)人。中國繪畫藝術史上造詣高深的一位大畫家,花鳥山水人物無一不精,而最擅長畫墨竹。他又是一位著名的書法家,特別擅長草書,虛心向古人墨跡和同時代書法家們的長處學習,還能師外造化,自立新意。文同是中國歷史上擁有多方面才能的藝術大師之一。
秦久韶
(1202—1261年)
字古道,安岳人,南宋著名數學家。其父曾任秘書少監兼國史館編修,攜他從宦,得以閱讀國家館藏書籍。后從隱士學習數學。史稱他“性極機巧,星象、音律、算術以及營造等事,無不精究”。1297年撰成《數書九章》(又名《數學九章》)18卷,對“大衍求一術”(整數論中的一次同余式解法)和“正負開方術”(高次方程的數值解法)的研究,取得卓越的成果,比西方數學家歐拉、高斯以及霍納等人所取得的同樣成果早500多年。故西方學者認為他是“他的民族、他的時代以至一切時期的最偉大的數學家之一”。秦九韶的兩大成果,前者被稱為“中國剩余定理”,后者名為“秦九韶程序”。
蘇 軾
(1037-1101年)
字子瞻,眉州(今眉山縣)人。1056年赴京城應考,名列第二。次年春,皇帝宋仁宗殿試群儒,考中進士。先后在杭州、湖州任縣令。在湖州任上被陷害入獄,后貶到黃州。他在黃州城東的荒坡上,開墾建房,自號東坡居士。宋哲宗繼位后,曾被提升為兵部、禮部尚書。以后皇帝對他的直言規諫不滿,先后調他到河北、廣東及海南。直到1100年宋哲宗死后,才得以內遷到廉州、舒州和永州,以積勞成疾死于常州。他一生寫下了很多不朽的作品。詞的代表作是《念雙嬌·赤壁懷古》,賦的代表作是《赤壁賦》。他長于書畫,是北宋四大書法名家之一,畫的竹木怪石等別具一格,其繪畫理論“胸有成竹,貴在神似”,傳誦至今。
唐慎微
(1056-1063年)
字審元,北宋蜀州晉原(今四川省崇慶)人。出生于世醫之家,繼承祖業,為鄉人治病。嗣到成都行醫,定居華陽,成為宋代蜀中著名醫藥學家。其醫術高明,“療疾如神”,對上門求醫者,不分貴賤,一律對待,不分寒暑,有求必應,盡心盡力搶救病人。診病常不受謝,只求病家獻上一個單方或一種草藥,天長日久,集積甚豐,一一在實踐中檢驗。在編寫《補注神農本草》、《圖經本草》等書的基礎上,廣集醫家、民間常用驗方單方及經史百家文獻中整理出大量醫藥學資料,結合自己的豐富實踐,研究編寫出藥物學巨著《經史證類備急本草》32卷,60多萬字,簡稱《證類本草》。該書收集1558種藥物,多附藥圖,并說明藥物的采集、炮制方法和主治功能,其后還附載有關方例,首創了“文藥對照”的編寫方法,是極有威望的藥典,藥典成為李時珍撰寫《本草綱目》的藍本。
張 浚
(1097—1164年)
字德遠,綿竹人,進士出身。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任樞密院編修,力主抗金,建議經營川陜,以保東南。后出任川陜宣撫處置使,任用吳jie(去聲,“王”旁加“介”)堅守秦嶺北麓,屢敗金兵。紹興五年(1135年)任尚書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并知樞密院事,都督諸路兵馬,部署北伐。后秦檜專權,被誤貶謫25年之久。隆興元年(1163年)復任樞密使,督師北伐,符離之戰失利,再被貶謫。著有《中興備覽》等。
虞允文
(1110-1174年)
字彬甫,仁壽人,1154年中進士,在四川為官,政績顯著。1155年官至禮部郎官。時抗金處于低潮,他上書力陳戰備。次年金軍60萬直指江南,守官連棄二城,他奉命慰問采石(地名)駐軍,在前線他團結將士,取得18萬人戰勝敵60萬眾的輝煌勝利,成為軍事史上奇跡。1162年任川陜宣諭史,收復了陜西許多失地,上書阻止求和被貶。1165年不久入朝主持軍政,罷秦檜死黨。1167年任四川宣撫史,改革軍政,深得民心。1169年升宰相,用人行政一秉至公,薦賢舉才甚眾,被薦辛棄疾等多系德才兼備的愛國者。常披星戴月巡視軍營,籌劃北伐,積勞成疾,死于任上。他一生出將入相20余年,文武兼備,機敏過人,清廉勤慎,嚴以律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愛國軍事家和政治家。
魏了翁
(1178-1237年)
字華父,宋蒲江縣人。20歲中進士,任劍南西川節度判官。1206年任學士院考官,因直言弊政降職。1222年被召回京,1224年升至秘書監,又因直言連降數級而離京。1231年又被召回京任禮部尚書兼吏部尚書等職。6個月內上奏國事20余次,遭忌恨又被迫離京。后曾被再三征召,宦場起伏頻繁,終致死于任上。他一生在南宋與金國嚴重對峙的局面中度過,以救國、御外、忠君的赤心,始終不渝向上直陳國事,屢遭貶逐。憂國失意的生活,使他滋長追求哲理和淡泊的生活志趣。因而以辭官回鄉,探討經學,教誨學子為最大樂趣。首次被貶逐就執教于自建的“鶴山書院”。在眉州任上提倡尊師、文明禮貌并身體力行。在靖州任上又興辦“鶴山書院”,外省學子紛紛前往求學。他的著述宏富,有《九經要義》、《鶴山全集》等。
韓 娥
(1345-?)
女,元朝閬中人,祖父曾任四川鹽運副使。她3歲喪父,7歲亡母,寄養叔父家。元末農民起義,她打扮成男孩,取名韓關保,12歲參加起義軍遠征云南。在軍中12年,沒人知道她是女子。后叔父向義軍首領講明他是女扮男裝,恢復本名后與戰友馬復宗結婚。受到明蜀王的召見和褒獎。不久,劉惟德以她的事跡寫了《韓娥傳》。后來,家鄉閬中為她立了“木蘭廟”,新都縣南關外的赤岸山上,為她建有“木蘭寺”。
楊 慎
(1488-1559年)
字用修、號升庵,新都縣人,明代杰出的思想家和詩人。24歲中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嘉靖三年(15#矗茨輳┮頡襖褚榘浮貝ヅ實郟醬臥狻杖”,后被謫戌云南永昌衛,時年37歲。此后幾十年中,除因公私事務獲準短暫回川外,大部分時間都在云南度過,直到72歲死于戌所。一生著述400余種,至今有150多種留存。他的哲學思想的主要內容:一是反對程朱理學空談心性,主張從事物本身去尋求自然發展的變化,與程頤“不出戶知天下”的主張相對立。二是認為客觀事物互相聯系而又互相依存。認為事物存在矛盾斗爭,其結果必然是“剛勝柔,實勝虛”。三是主張用發展變化的觀點看事物。說“世變如輪,無暫停也;人心如波,無少平也”。觀察社會歷史發展現象時,他十分強調“勢”的作用,即從發展趨勢上看問題。說“封建非圣人意也,勢也;郡縣非秦意也,亦勢也。窮而變,變而通也。”四是重視實踐經驗,認為“見睫者不若身歷,勝口者不若目擊”。
秦良玉
(1574-1648年)
女,又名秦素貞,生于忠州(今忠縣)。與石柱宣撫使馬千乘結為夫婦后,與其夫利用農閑時間組織訓練土家族軍隊。她所訓練的士兵,大都使用白桿長矛后帶鉤環的兵器,故稱“白桿兵”。馬千乘在云陽被關押餓死,她毅然自領石柱宣撫使職。1621年受明朝的調遣,率兵北上遼東抗清,多次打退了清軍的進攻。張獻忠率起義軍入川,她的3萬“白桿兵”被徹底擊潰,她逃回家中,終年74歲。
唐 甄
(1630-1704年)
字鑄萬,達縣人。明末清初著名進步思想家。清順治十四年中舉,任山西長治知縣,與上司意見不合,上任10月即被革職。以后流離數省,生活極為清苦,晚年流寓江南賣文糊口。他對封建統治極為不滿,反對封建君主專制,用30年時間寫成《潛書》,無情揭露“君權神授”的謊言,指出“天子之尊,非天地大神也,皆人也”,“自秦以來,凡帝王者皆賊也”。主張“抑尊”,要君王認識到人民是國之基礎,明君要與廣大平民農民平等相處,要像農民寒士一樣“惡衣菲食”。唐甄反對封建君主專制的思想,具有早期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性質,對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產生了相當影響。
李調元
(1734—1803年)
羅江(現屬綿陽)人。曾任廣東學政及直隸通永兵備道,后被削職。主要從事著述。在學術上,他涉獵極廣,包羅歷史、考古、地理、文學、語言學、音韻學、金石學、書畫、農藝、姓氏學、民俗學等的研究成果。乾隆四十九年刊行了150種著述在內的學術總構《函海》。罷官回鄉后,置地10畝,建樓藏書,名“萬卷樓”,時人稱為“西川藏書第一家”。所藏書籍,除用官俸購買的外,大量的是他親自手抄的抄本和自刊本,極為珍貴。嘉慶初年,“萬卷樓毀于兵火,不久就郁郁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