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中國青年旅行社為您提供:成都九寨溝、峨眉山、稻城-亞丁、海螺溝、四姑娘山、西藏、昆明麗江、三亞、四川成都周邊旅游咨詢服務及最新旅游報價!
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
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坐落于黃浦江畔浦東陸家嘴嘴尖上,與外灘的萬國建筑博覽群隔江相望。塔高468米,位居亞洲第一、世界第三的高塔和左右兩側的南浦大橋、楊浦大橋一起,形成雙龍戲珠之勢,成為上海改革開放的象征。
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的設計者富于幻想地將十一個大小不一、高低錯落的球體從蔚藍的空中串聯到如茵的綠色草地上,兩個巨大球體與塔下上海國際會議中心的兩個地球球體,構成了充滿“大珠小珠落玉盤”詩情畫意的壯美景觀。
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由三根直徑為9米的擎天立柱、太空艙、上球體、下球體、五個小球、塔座和廣場組成。上球體觀光層直徑45米,高263米,是鳥瞰大上海的最佳場所之一。當風和日麗時,舉目遠望,佘山、崇明島都隱約可見。太空艙建在350米處,內有觀光層、會議廳和咖啡座。
東方明珠科幻城位于塔底,有森林之旅、南極之旅、魔幻之旅、藏寶洞、迪尼劇場、歡樂廣場、激光影院、動感影院、探險列車等項目,精彩刺激。還有獨一無二的“太空熱氣球”將您送上天空,盡覽上海大都市美景。
東方明珠塔內的上海歷史博物館,是專門介紹上海近百年來發展史的史志性博物館。通過珍貴的文物、文獻、檔案、圖片,以先進的影視和音響設備,形象生動地反映近代上海城市發展的歷史。館內陳列分國中之國的租界、舊上海市政建設和街景、近代城市經濟、近代文化、都市生活、政治風云等六大部分,全面地展示了上海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等各方面的深刻變化。
金茂大廈88層觀光廳
位于上海浦東新區陸家嘴金融貿易區黃金地段的金茂大廈,與著名的外灘風景區隔江相望,共88層,地下3層,裙房6層,高420.5米,是目前世界第四、中國第二高樓,堪稱上海的一座標志性建筑。曾榮獲新中國50年上海經典建筑金獎第一名、第20屆國際建筑師大會藝術創作成就獎等多項國內外大獎。
大廈里有辦公樓、金茂凱悅大酒店、觀光廳等等。金茂大廈第88層觀光廳,高度為340.1米,面積為1520平方米,是目前國內最高、最大的觀光廳,被記錄入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紀錄,也是全國首批4A旅游景點。
堪稱為“時光穿梭機”的兩臺每秒運行9.1米的直達電梯,是直升機爬升速度2倍,只需45秒就可以將游客從地下一層送到88層觀光廳,令人感受到前所未有的鋒速體驗。
觀光廳內玻璃幕墻視野開闊,憑欄遠眺,黃浦江兩岸的都市風光以及長江口的壯麗景色盡收眼底,還可以在觀光廳內俯視金茂凱悅大酒店的中庭,這個中庭建筑被建筑師稱為“時空隧道”。
觀光廳還設有中國最高的“空中郵局”,在這里寄一張明信片給朋友或自己,是一份不錯的紀念。
國際會議中心
上海國際會議中心位于浦東濱江大道,與著名的外灘建筑群隔江相望。她與東方明珠、金茂大廈一起組成陸家嘴地區的一道著名的景觀。上海國際會議中心總建筑面積達11萬平方米,擁有現代化的會議場館:有4300平方米的多功能廳和3600平方米的新聞中心各1個,可容納50-800人的會議廳三十余個;豪華賓館客房,有總統套房、商務套房、標準間近270套;還有高級餐飲設施、舒適的休閑場所和600余個車位。
外灘萬國建筑博覽
外灘,北起外白渡橋,南抵金陵東路,全長約1.5公里,東面靠著黃浦江,西側是52幢風格各異的大廈,外灘的精華就在于這些被稱為“萬國建筑博覽”的外灘建筑群。著名的中國銀行大樓、和平飯店、海關大樓、匯豐銀行大樓再現了昔日“遠東華爾街”的風采,這些建筑雖不是出自同一位設計師,也并非建于同一時期,然而它們的建筑色調卻基本統一,整體輪廓線處理驚人的協調。無論是極目遠眺或是徜徉其間,都能感受到一種剛健、雄渾、雍容,華貴的氣勢。
亞細亞大樓。 被譽為“外灘第一樓”,建成于1906年,原名麥克波恩大樓。其高8層,建筑面積11984平方米,占地1739平方米。大樓外觀具有折中主義風格。立面為橫三段、豎三段式。底段與上段均為巴洛克式造型,中段為現代主義建筑風格。大樓氣派雄偉,簡潔中不乏堂皇之氣。可謂簡繁相怡,華貴典雅。
東洋倫敦——東風飯店。 “東洋倫敦”是現東風飯店的別稱,建于1910年,屬于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筑,外貌既效法美國古典主義,又參照日本帝國大廈,故而得此別稱。其始建于中山一路2號時,是當時上海最豪華的俱樂部——上海總會。大樓一樓為餐廳,二樓為國際海員俱樂部,其余均為客房。整個飯店設施齊全,裝修精美,不愧為商務住宿的理想選擇。大樓中所使用別致的三角形的電梯是西門子公司制造的,距今已有90年的歷史。
有利大樓。 中山東一路4號,現為新加坡佳通私人投資有限公司。原名聯合大樓,為美國有利銀行所有,故稱有利銀行大樓。大樓于1916年建成,樓高7層整體仿效文藝復興建筑風格。窗框多采用巴洛克藝術富有旋轉變化的圖案,大門有愛奧尼克立柱裝飾,高大的落地專窗既有利于采光,又增添樓宇氣勢。整幢建筑是以門為中心的軸對稱圖形。故而給人以平和的感受。
東西合璧的日清大樓。 將日本近代西洋建筑與古典建筑風格相揉和的日清大樓,被人們稱為“日猶式”。該樓是由日本清汽船株式會社與猶太人合資建造。它建于1925年,位于中山東一路5號,樓高6層,占地1280平方米,底三層裝飾比較簡明,上三層有古典立柱和雕刻花飾,凹凸感強。整個建筑立面均用花崗石貼砌,與外灘的其他建筑交相輝映。日清大樓現由華夏銀行和錦都實業總公司使用。
中國通商銀行大樓 。 中山東一路6號,1897年,中國人自籌資金開設第一家銀行——中國通商銀行,現今則是香港僑福國際企業有限公司所在地。該樓是一幢假四層的歌特式建筑。大樓第四層有五個尖頂層面,原先還有十字架。第三、四層有小尖塔。大樓第四層是尖券形的窗戶,一、二層是典型歌特風格的花窗欞窗戶。這幢即將走過一個世紀的歐式建筑的意義遠不止停留在具歷史性與藝術性。可以說,就是它在中國金融史上劃上了開篇性的一頁。
大北電報公司大樓。 中山東一路7號,是一座文藝復興式風格的大樓。該建筑注重統一、對稱、穩重,外立面裝飾甚為講究。每層都采用了古典風格的柱子,或用來承重,或只作為裝飾。窗戶四周圖形多樣,立體感強,近似巴洛克式。它的黑頂白窗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同時也不失一種優雅的感覺。這樓是現在的盤谷銀行上海分行,自1908年建成以來,它已四度易主,最早稱為大北電報公司大樓。后為中國通商銀行及長江航運公司所用。
招商局大樓。 作為中國自己經營的第一家新式輪船企業——招商局就是在此期間創辦的。招商局建于1901年,該樓宇為座西向東的三層磚木結構。底層正門框向外伸出,正門兩側有高敞的拱形落地窗,二、三層立面用古典柱式裝飾。大樓局部外墻用花崗石貼面。招商局大樓可視為19世紀末20世紀初外灘建筑的典型。無論就具歷史性或是藝術性而言,都值得我們前去觀瞻一番。
浦東發展銀行大樓(原上海市人民政府大樓、匯豐銀行大樓)。 中山東一路10-12號,屬新希臘建筑,建于1923年,原系美商匯豐銀行上海分行。美國當時將這座建筑自詡為從蘇伊士運河到遠東白令海峽的最講究的建筑。建成時大樓門前放了兩只引人注目的大銅獅,據說獅子鑄成后,立刻就將銅模毀掉了。從而使這對銅獅成為絕版珍品,現已將其送入上海歷史博物館。該樓八角形門廳的頂部,離地面20多米高處,有8幅由幾十萬塊僅幾平方厘米的彩色馬賽克鑲拼成的壁畫。它寬4.3米,高2.4米,分別描繪了20世紀初上海、香港、倫敦、巴黎、紐約、東京、曼谷、加爾各答等8個城市的建筑風貌,并配有神話人物形象,還有24幅為神話故事中動物的形態,頂部巨大的神話故事壁畫,總面積近200平方米。
南京路步行街
上海的南京路是上海最熱鬧最繁華的商業大街,被譽為"中華商業第一街"。東起外灘、西于延安西路,全長5.5公里,以西藏中路為界,分東西兩段。南京路始建于1851年,原是一條東西向的田間小道,位于今天外灘至河南路。1853年福利公司開業,1862年,屈臣氏、老德記藥房等14家洋行,9家洋布呢絨莊等在此開設。隨著城市的發展和舶來品的大批涌入,南京路這塊風水寶地商業急速發展,相繼開設了數以百計的大店、名店,南京路遂逐步向西延伸至西藏路、靜安寺。隨著"永安"、"先施""新新"、"大新"、"中國國貨"五大百貨公司的崛起,燈紅酒綠的"十里洋場"南京路便成為上海乃至全國最繁華的商業大街。
解放后經過全面改造、調整和重新布局后的南京路成為上海鬧市的中心,在這里匯集了數百家現代化商廈、中華老字號商店及名特產品商店,南京路成為我國最大的零售商品集散地和商業信息總匯,每天流向南京路的人流達到上百萬人次。入夜,整條南京東路燈光閃亮五光十色。南京路以其華美的建筑、林立的商店、繁華的街市、輝煌的夜景而不負其"中華商業第一街"的美譽。
1999年,這條"中華商業第一街"改建成中國第一條全天候步行街。全長1033米的南京路步行街一期規劃從河南中路至西藏中路,采用不對稱設計,在筆直的南京路的偏北面,有一條始終貫穿全街的"金帶"宛如一幕幕豐富多采的動感電影。同時,南京路步行街的商業格局也有所改變,商店"千店一面"的現象成為歷史。步行街的一百、華聯、新世界繼續保留其綜合性百貨商廈的特點,而其余商廈則向"一店一品"的專業商業樓發展。同時,步行街大大增加了餐飲、休閑、娛樂的成分使南京步行街發展成為"東段高雅、中段專業、西段繁榮"的格局。
南京東路上的大型商店多集中在西藏路附近,如中百一店,新世界商廈、精品世界、時裝公司、食品公司、醫藥公司、華麗商廈、華僑商店等。
南京路上也有很多著名的特色商店。如培羅蒙、亨生的西服、朋街、鴻翔的女裝,曼克頓、人立的時裝以及龍鳳的中裝,鶴鳴、藍棠、博步皮鞋,盛錫福的帽子,張小泉的剪刀等等。在南京路上還有一大批飯店、餐館、點心店、游客可以在這里品賞各種風味的美食。南京路之夜色最為動人,五光十色的霓紅燈把整個一條街織成一片眼花繚亂,目不暇接的燈海,令人嘆為觀止。
老城隍廟
“到上海不去城隍廟,等于沒到過大上海。”可見老城隍廟在上海的地位和影響。城隍是道教中城市的保護神,相傳明永樂年間(15世紀初)上海知縣張守約將方浜路上的金山神廟(又名霍光行祠)改建成了今天我們所見的城隍廟。1926年重建,殿高4.8丈,深6.33丈,鋼筋水泥結構,而彩椽畫棟、翠瓦朱檐,規模大增。抗戰后,為與新城隍廟(原址在金陵西路連云路口)相區別,故稱老城隍廟。
老城隍廟藝術競技館,內有斗雞表演、雜技表演及霹靂書法等“中華一絕”的民俗藝術。